疫情常态化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具情怀
点击:次 时间:2022-05-25
新冠疫情持续了近三年,抗疫已成为常态。曾经“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近期疫情也多点爆发,继上海之后,北京、四川、天津等地区疫情形势严峻。众所周知,疫情会严重影响经济,因为经济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姑且不谈世界范围内的大循环不畅,就算国内部分地区特别是上海、北京这样的经济龙头,一旦经济停滞减缓,势必影响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在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下,许多行业被迫按下暂停键。著名媒体人秦朔在一篇最新的《经济 不能停》的文章中提到,当前企业有6难:正常运营遭打击,现金流困难,人才外流,物流不畅,供应链阻断,客户流失。这些诸多的问题导致很多企业直接倒闭或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
我们知道,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在困难境地下是就此沉沦甚至倒闭还是转换思路、化危为机,此时企业经营者的智慧和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在危机中奋起,对内是人心、对外是品牌,这两者是转危为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品牌的不二选择,我们认为,在疫情常态化下,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具情怀。
自疫情以来,大家都有感受,不管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最大的风险和不安来自三个字“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不确定,企业什么时候能复工复产不确定,即使能复工复产了企业的信心和维持能力不确定,员工心中对企业前途不确定,对自己能否保住工作不确定……所以,在企业,从上到下,整个公司弥漫着焦虑情绪,但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经营者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建设、塑造更具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提振当前士气和为日后疫情散去、恢复正常运作积蓄文化力量,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情怀的企业文化包括了相向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对员工的“以人为本”,一个是员工对企业的“命运与共”。
企业对员工的“以人为本”
疫情形势下,员工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的业务和自己的前途,诸多的不确定容易给员工带来不安感。如何消除疑虑,聚拢人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从而高效率工作,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花心思考虑的问题。这时候,企业要给予员工“四种力量”:
信心的力量:疫情导致经济“灰犀牛”“黑天鹅”不时出现,员工从媒体中会看到其他企业业务艰难甚至倒闭裁员,由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员工不免也担心自己所在企业的境遇,忧虑自己会不会被裁员,这个时候,企业经营者就应该积极回应员工的疑虑,告知公司业务实际情况,表达公司有信心与大家一起努力渡过难关,给员工吃下定心丸,这就是“信心的力量”。
温暖的力量:疫情当前,健康至上,员工的健康安全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企业经营者要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属地政策,制定防疫措施,传播防疫知识,发放防疫物质,降低员工的恐慌和焦虑心理,有效保护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如果居家办公,还可以转达对员工亲人的关怀,趁机和员工家属开展互动,真诚感谢家属们平常对员工工作的大力支持,让员工感受到温暖,更能体谅公司,进而保持工作状态,这源于“温暖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抗疫期间,若公司出现了工作业绩突出和在抗疫一线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励志的人物和事件,或者公司在抗疫中捐款捐物、履行社会责任等,公司要抓住机遇,树典型立榜样,通过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传播宣导,结合宣讲企业文化,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让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加具有感召力,真正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氛围的力量:疫情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特别是居家办公,员工彼此缺乏交流,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团队涣散,人心不齐,工作效率降低。为避免这种现象,公司可组织符合防疫规定的现场活动和线上活动。比如现场的战疫故事会、读书分享会、趣味运动会等,线上除了谈工作,还可以聊近况、晒娃晒美食、讲述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小程序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让员工轻松和活跃起来,提升对公司对团队的归属感,激发出强大的“氛围的力量”。
员工对企业的“命运与共”
疫情,特别是这一波奥密克戎使生产、服务、消费、投资、就业,整个经济遭遇了合成冲击,很多中小微企业已举步维艰或到了破产边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经营状况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好坏、人们的就业和生活水平高低,企业倒下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就无以为继了,这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情,而是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在企业遭遇暂时困难时,员工应与企业共渡难关,回报企业以“三心”:
风雨同舟的决心:困难时期,企业与员工本来就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司是一条船,企业经营者是船长,掌舵操控,思考船的方向,使船不至于触礁、搁浅,安全到达终点;员工是船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任何一个人的偷懒或者失职,都可能船覆人亡。曾经有一位员工在朋友圈感叹道:希望自己的企业早日复工,好想回公司上班!他说,“只有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不是工作需要我,是我需要工作!”所以,员工在企业寒冬来临时要与企业生死相依,共同努力,才能一起迎来春暖花开、阳光普照。
敬业勤勉的用心: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而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公司提供的平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工作关乎生存和尊严,人生的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生存物质富足的安全感,还有社会秩序中被认同的自豪和满足感。前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Andy S. Grove)曾应邀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生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而应该把公司看作是自己开的。自己的事业生涯,只有你自己可以掌握。不管什么时候,你和老板的合作,最终受益者也是你自己。”和企业一起渡过难关的情谊是弥足珍贵的,等到企业走出困境、涅槃重生时你的努力付出也一定会得到回报。
诚恳真挚的感恩心:常言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企业飞速发展效益好时,我们享受了企业发展成果,那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我们是否应该怀揣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地去回报企业,和企业共担风雨共进退呢?答案是肯定的。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即便是在困境中,那些心灵高尚、能够依然感恩生命、心中时常涌起‘感谢’之意的人必然能够得到解救。”稻盛和夫一生苦难不断,却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从困境中崛起,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不断产生持久的奋斗动力,才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总之,在疫情常态化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如何让企业全员能够统一方向、统一共识、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与企业建立情感共鸣、携手共渡难关,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更具情怀,打造有温度、有气度、有辨识度的企业文化,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为企业走出困境或未来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强大动力。
我们知道,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在困难境地下是就此沉沦甚至倒闭还是转换思路、化危为机,此时企业经营者的智慧和勇气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在危机中奋起,对内是人心、对外是品牌,这两者是转危为机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品牌的不二选择,我们认为,在疫情常态化下,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具情怀。
自疫情以来,大家都有感受,不管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最大的风险和不安来自三个字“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不确定,企业什么时候能复工复产不确定,即使能复工复产了企业的信心和维持能力不确定,员工心中对企业前途不确定,对自己能否保住工作不确定……所以,在企业,从上到下,整个公司弥漫着焦虑情绪,但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经营者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建设、塑造更具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提振当前士气和为日后疫情散去、恢复正常运作积蓄文化力量,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情怀的企业文化包括了相向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对员工的“以人为本”,一个是员工对企业的“命运与共”。
企业对员工的“以人为本”
疫情形势下,员工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的业务和自己的前途,诸多的不确定容易给员工带来不安感。如何消除疑虑,聚拢人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从而高效率工作,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花心思考虑的问题。这时候,企业要给予员工“四种力量”:
信心的力量:疫情导致经济“灰犀牛”“黑天鹅”不时出现,员工从媒体中会看到其他企业业务艰难甚至倒闭裁员,由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员工不免也担心自己所在企业的境遇,忧虑自己会不会被裁员,这个时候,企业经营者就应该积极回应员工的疑虑,告知公司业务实际情况,表达公司有信心与大家一起努力渡过难关,给员工吃下定心丸,这就是“信心的力量”。
温暖的力量:疫情当前,健康至上,员工的健康安全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企业经营者要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属地政策,制定防疫措施,传播防疫知识,发放防疫物质,降低员工的恐慌和焦虑心理,有效保护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如果居家办公,还可以转达对员工亲人的关怀,趁机和员工家属开展互动,真诚感谢家属们平常对员工工作的大力支持,让员工感受到温暖,更能体谅公司,进而保持工作状态,这源于“温暖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抗疫期间,若公司出现了工作业绩突出和在抗疫一线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励志的人物和事件,或者公司在抗疫中捐款捐物、履行社会责任等,公司要抓住机遇,树典型立榜样,通过各种媒介载体进行传播宣导,结合宣讲企业文化,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让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加具有感召力,真正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氛围的力量:疫情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特别是居家办公,员工彼此缺乏交流,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团队涣散,人心不齐,工作效率降低。为避免这种现象,公司可组织符合防疫规定的现场活动和线上活动。比如现场的战疫故事会、读书分享会、趣味运动会等,线上除了谈工作,还可以聊近况、晒娃晒美食、讲述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小程序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让员工轻松和活跃起来,提升对公司对团队的归属感,激发出强大的“氛围的力量”。
员工对企业的“命运与共”
疫情,特别是这一波奥密克戎使生产、服务、消费、投资、就业,整个经济遭遇了合成冲击,很多中小微企业已举步维艰或到了破产边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其经营状况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好坏、人们的就业和生活水平高低,企业倒下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就无以为继了,这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情,而是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在企业遭遇暂时困难时,员工应与企业共渡难关,回报企业以“三心”:
风雨同舟的决心:困难时期,企业与员工本来就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司是一条船,企业经营者是船长,掌舵操控,思考船的方向,使船不至于触礁、搁浅,安全到达终点;员工是船员,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任何一个人的偷懒或者失职,都可能船覆人亡。曾经有一位员工在朋友圈感叹道:希望自己的企业早日复工,好想回公司上班!他说,“只有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不是工作需要我,是我需要工作!”所以,员工在企业寒冬来临时要与企业生死相依,共同努力,才能一起迎来春暖花开、阳光普照。
敬业勤勉的用心: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而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公司提供的平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工作关乎生存和尊严,人生的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生存物质富足的安全感,还有社会秩序中被认同的自豪和满足感。前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Andy S. Grove)曾应邀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生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把自己当成员工,而应该把公司看作是自己开的。自己的事业生涯,只有你自己可以掌握。不管什么时候,你和老板的合作,最终受益者也是你自己。”和企业一起渡过难关的情谊是弥足珍贵的,等到企业走出困境、涅槃重生时你的努力付出也一定会得到回报。
诚恳真挚的感恩心:常言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企业飞速发展效益好时,我们享受了企业发展成果,那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我们是否应该怀揣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地去回报企业,和企业共担风雨共进退呢?答案是肯定的。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即便是在困境中,那些心灵高尚、能够依然感恩生命、心中时常涌起‘感谢’之意的人必然能够得到解救。”稻盛和夫一生苦难不断,却又一次次化险为夷,从困境中崛起,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不断产生持久的奋斗动力,才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总之,在疫情常态化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突显,如何让企业全员能够统一方向、统一共识、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与企业建立情感共鸣、携手共渡难关,企业文化建设就要更具情怀,打造有温度、有气度、有辨识度的企业文化,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为企业走出困境或未来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强大动力。